超細貝氏體鋼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
2018-07-09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燕山大學張福成教授主持完成的《超細貝氏體鋼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也是他繼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所獲得的第二個國家獎。

張福成教授帶領其團隊潛心研究貝氏體鋼十多年,針對貝氏體鋼存在的相變速率慢、性能不穩定等技術難題開展攻關,發明了快速相變超細貝氏體鋼及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發明的中低碳超細貝氏體鋼綜合力學性能達到馬氏體時效鋼的水平,成本僅為其1/10。采用這項技術制造的鐵路轍叉的使用壽命(過載量)達到3.5億噸。發明的滲碳表層高碳超細貝氏體心部低碳溫變馬氏體軸承鋼和整體高碳超細貝氏體軸承鋼比傳統馬氏體軸承鋼疲勞壽命提高1倍左右,采用該技術制造了高端重載軸承得到很好地應用效果。三種全新軸承鋼種已分別納入國家標準《GB/T 3203-2016滲碳軸承鋼》和冶金行業標準《YB/T 4572-2016軸承鋼輾軋環件及毛坯》中,熱處理技術納入相應國家標準《GB/T XXXX滾動軸承高碳鉻軸承鋼零件熱處理技術條件》和行業標準《JB/T 8881-XXXX滾動軸承滲碳熱處理技術條件》中。軸承行業對超細貝氏體鋼軸承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引領了軸承行業技術進步,并稱其為“第二代貝氏體軸承”,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在“十三五”期間將重點推廣該成果技術。發明的超高強度低合金中碳超細貝氏體耐磨鋼板大量應用到港口設備、礦山機械等工程領域,耐磨鋼板的耐磨性和焊接工藝性達到進口Hardox600耐磨鋼板的水平,而成本僅為其1/3。實現了高端超高強度耐磨鋼板制造技術的自有化,并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歐洲多個國家和地區?!?br />
這項成果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曾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河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制定國家標準2項、冶金行業標準1項、機械行業標準1項、企業標準1項;獲歐洲產品認證1項;培養國家杰青1人。

超細貝氏體鋼應用
經過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學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二等獎146項。7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